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广东客户,50岁出头,短小精干的模样,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低调务实的人。他的企业做得有声有色,资产规模应该超过了5个亿。看到同行业中有的公司上市了,他也蠢蠢欲动:投资银行,会计师,律师请了一大帮,把当地证监局的领导都搬出来了。

晚宴的时候杯觥交错,大家都言谈甚欢。这位老广多喝了两杯,兴致高涨,话也多了起来。反复地描绘公司上市后的宏伟蓝图,也在谈及区域市场的时候反复地犯错:武汉属于华南地区了,成都更是跑到中原地区。本着为“主家”讳,大家都一笑带过。不曾想,当一位合肥藉人氏闲聊到李鸿章为了力挺盛宣怀,买了一堆招商局的股票,结果被动地发了财的故事,这位老广急了:不对不对,li hong zhang怎么变成合肥人了,我和他很熟的,他原来就是我隔壁村里的人,我们两家也就隔了八里地。他确是做股票发了大财,还找我借过钱哩!但他肯定不是买的招商局股票,他告诉过我的,他买的是XXX,XXX的股票。

顿时,一干人等目瞪口呆。。。

 

其实这位仁兄非常能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据他自己说是初中毕业,最高学历是XX大学的MBA),但是在行业内摸爬滚打近二十年,把他的企业带到了国内行业前十名的位置。他的内部管理做得相当不错,虽是任人唯亲的老路数,但观察下来,管理层的职业经理人与他的亲属分工有序,各司其责,把一千多员工的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业绩斐然。如果和他谈管理学,估计是谈不上。但如果和他去聊驭人之道,教管理学的教授肯定要在他面前甘拜下风。

他非常能吃苦。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十二个小时,除了春节,几乎没有节假日,没有娱乐,天天都在工作。他每年一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出差,每到一地都是连奏“三部曲”:下飞机就和员工开会,开完会就扎进项目,进完项目就拜访客户。连他的几个副总都哀叹:老板的精力出奇的旺盛,我们得轮流换班才跟得上他一个人。甚至在他生病住院的时候,依然坚持每天的工作例会,他就在病床前开,两个小时,雷打不动。

他还很坚韧。近二十年的创业生涯,他也是几起几落。最惨的时候曾经身背上千万的债务,身边只剩下四五个人,还都是亲戚。他聘用的一个项目经理六年前曾骗走了公司400多万,但时至今日他的两个副总,营销总监,运营总监等重要职位依旧是聘请的职业经理人。他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放弃了实业去做房地产,但他还是心无旁骛地坚守主业,赚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厂房扩建和设备购置当中。关于这一点他倒是诠释得很实在:我也想挣大钱挣快钱,但我没文化,害怕上当受骗,把自己辛苦挣的血汗钱输光了。就守着“做熟不做生”的老主意,咬牙坚持了下来。

有意思的是,到今天他还是不读书不看报,只听别人跟他讲;不会用手机发短信,不会用电脑;拒绝使用视频会议,害怕别人在电脑上做手脚糊弄他;拒绝网上购物,认为电脑上买东东这事儿太不靠谱。

 

我接触过很多广东的企业主,大都类似:精明强干,吃苦耐劳,纳言敏行。他们的企业大多数都有二十年左右的历史,规模介于二亿—二十亿不等,家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大都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后工业化时代特性不强,开拓市场有余,产品创新不足。不敢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老广们几乎都是拼了命地工作。没有休闲,没有娱乐,莫论政治,不理历史。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和李鸿章很熟”的老广不在少数---这位仁兄只不过是一个“摹本”罢了。

 

100多年前的老广率先改变了中国,30多年前的老广又率先使绝望的中国重新看到了曙光。今日的广东,不论“腾笼换鸟”也罢,抑或是“幸福广东”亦可,这个曾经的人文渊薮之地,至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国进民退,没有把中小企业赶尽杀绝。只要看看现如今那些国企之低效,之官僚,之霸道,之自以为是,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不会认为国有企业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充其量也就是当一个“长子”。贪腐,就业,贫富悬殊这些中国社会的疑难杂症,终究还是要通过基数庞大,根基深厚的众多民营中小企业这个平台来缓慢地消化和融合。所以我依然坚信:未来中国的希望还是在老广身上!

只是拜托老广们:你们还是多学一点文化,好吗? 

话题:



0

推荐

黄震

黄震

21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投资业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