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外企工作了十几年,已经做到了中国区营销总监的位置,算是一高级白领了。前两个月,年过四十的他决然辞职,和几个同道合伙开了一家团购网店。钦佩之余,不禁有一些担心:人生都走完一半了,又重新开始创业,而且上来就是高难度,玩起了“互联网经济”,行吗?

同学告诉我:自大学毕业后,头几年在政府机关打工,后十几年在外企打工。二十一年的职业生涯归结起来就一个字:累!---在政府机关里面混,有两件事最重要:做人低调,认准山头。结果我两件事都没做到。被里面复杂的人事关系撕扯了五年,实在受不了了,一咬牙,一跺脚:撤!就这么着去了外企。头十年我是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就为了两件事:升职,提薪。等到房买了,车买了,职升了,我却发现自己停不下来了:一方面是形成了一种生活惯性,另一方面外企特有的“Office Policy”(办公室政治)让你不敢停下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再往上升职几乎不可能,“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在任何一家大型的外企都是客观存在;坚守阵地吧,后边一大帮“海归”,30出头的年纪,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而且无论是语言还是工作,生活方式,都和鬼子能够有更好的契合和沟通。在这种夹缝当中生存,与其选择死撑着到最后倒下,还不如选择现在就急流勇退,给后边的“虎狼之辈”们主动腾出空间。

网店真是一个好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我再也不用去和人勾心斗角,再也不用去看人的脸色行事了。无论是顾客买我的东西,还是我买厂家的东西,都是隔着电脑打字,谈得拢成交,谈不拢就心平气和地打上“88”。我也不用租仓库,找铺面,东跑西颠地搞什么营销推广活动了。我更不用整天早晚被堵在北京城的环路上气急败坏,影响心情了。毕竟我在这一行业十几年,什么样的东西应该什么时候卖,卖什么价钱,这些我还是有谱的。其实哪怕没什么买卖我也不用有太大的压力:我没有什么过多的成本支出,不用租办公室,不用雇很多的员工,我们几个合伙人都是业内人士,平时各自在家里做好安排的工作,电话联络就可以了。现在两个月做下来,收入虽然比不上我当营销总监的时候,但保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突然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自在!

听完同学一席话,我不仅没有了担心,更是生出了几分羡慕。十几年前我曾经去河北农村做调研,一个70多岁的老村支书说过一句话,其神态,其语调,直至今天我仍记忆犹新---“恁多的人恁窄的地,任谁来治都不济”。看来现在终于可以加上一句:幸亏有了C to C!

当今中国最令人揪心的问题就是“板结现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出现明显阻滞。财富越来越快地从从金字塔底部向顶端汇集,人口却越来越慢从金字塔底部向上流动,甚至局部还出现了金字塔的中间阶层向下回流的趋势。制度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越来越多的人口去掠夺愈来愈少的资源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

任何制度设计在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前,其改变的力道都是有限的。只有在出现生产力革命的情形下,才会拓展出新的流动渠道和生存空间。某种程度而言,互联网经济,特别是网店这种C to C的经济模式,也许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不需要过多的资本,不需要过多的人员,不需要过多的场地,没有繁琐的审批和管制环节,退出成本低廉。特别是交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交际成本高昂可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特色)。只要你够聪明,够敏锐,够专业,中国这个庞大的个体消费市场足以让你找到客户赚到钱。哪怕这些你都没有,你就去做快递,只要你够勤力,至少养家糊口应该没问题。所有这些,对于目前的板结现象,至少是增加了融通的可能。

有两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预测,2010年中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会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的网络购物额在2010年保持翻番速度增长,能够实现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实现网络购物交易额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该数据在2008年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在2009年突破2%。

另据“中国B2B研究中心”提供的2010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网购人数已达1.42亿人次,个人网店已超过120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20万,该数据尚不包括物流业的从业人员。

我已经准备过年去网购了:我再不用担心在商场找不到停车位了,也不用担心商场里的小偷了。网上店家的价格通常会比商场同样的东西低20%-30%,每每都会让你有占了小便宜的窃喜。还有,物流最好选顺丰噢,不是替他做广告,我是行家,这一点我知道。

话题:



0

推荐

黄震

黄震

21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投资业者

文章